“神十四”今日出征!空间站“扩建工程”即将开工
去年的夏天,“神舟十二号”乘组进驻空间站,开启我国“空间站”时代。随后,“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太空生活了半年,更是宣告了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圆满成功。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与航天员们一起见证了太空生活、太空出舱、太空授课的点点滴滴,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寒来暑往又一年,又是一年夏天,又是一次飞天。今天,“神舟十四号”乘组也即将踏上飞天的旅途。
图片来源:微博@我们的太空
这次,他们要“扩建”空间站
在未来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过程中,“神舟十四号”乘组需要承担起比以往更加繁重的任务——将空间站的规模扩展两倍。
我国空间站布局示意图
我国的空间站布局是三舱构型,即一个核心舱“天和”与两个实验舱“问天”、“梦天”。在未来的6个月内,两个实验舱将先后发射,分别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口对接。
而等到实验舱对接完毕之后,“神舟十四号”乘组还需要实现实验舱的转位,将两个实验舱从正面的对接口转向侧面的停泊口。所谓的停泊口,其外形与对接口一致,但缺少了对接口具有的微波雷达等必要的对接设施,因此不具备直接对接功能,需要借助节点舱的转位机械臂,将位于对接口的实验舱转移至停泊口。在轨操控如此巨大的实验舱,也是以往任务中从未有过的。
在两个实验舱对接完毕之后,航天员的工作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多。航天员们不仅需要额外维护两个实验舱的日常运转,更需要在两个实验舱内开展空间实验,还需要借助“问天”自带的气闸舱开展出舱工作(而位于节点舱内的出舱口将作为备用出舱口)。值得注意的是,“问天”的气闸舱的体积更大,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也更大。不仅如此,“问天”主气闸舱外部还有舱外实验接口,这就意味着航天员除了对舱段整体进行维护之外,还需要开展舱外实验,出舱活动的任务更加繁重。
新任“太空出差三人组”
也正因为任务性质特殊,此次任务的乘组中,陈冬、刘洋和蔡旭哲都是第二批航天员,相对年轻,能够胜任更繁重的任务,而且也满足“两老带一新”的模式。两位老航天员刘洋和陈冬分别在“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内生活过15和30天,有着太空生活和在轨开展空间实验的经验,也非常适配此次任务的各项需求。
神十四乘组: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左)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尽管这三位航天员未来将面对更为繁重的维护和实验工作,但更多实验舱也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尽管“天和”核心舱的空间已经相比“天宫一号/二号”目标飞行器有了极大的扩增,但要在上面生活半年,仍然是一件比较有挑战的事情。实验舱空间的增大将让航天员的心理感觉更加舒适,有助于任务的顺利推进。
具体到航天员个人而言,此次任务的01航天员,指令长陈冬将刷新年初由王亚平保持的中国航天员累计在轨飞行时长纪录,首次突破200天;02航天员,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再次前往太空,相信她也将是“天宫课堂”第三季、第四季的主讲人;而03航天员蔡旭哲等待了12年,也将迎来他的首次飞天旅程。
承上启下,开启“天宫”空间站的新纪元
“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后,未来的半年内,文昌将陆续起航两位重量级嘉宾——“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它们将在夏季和秋季由“长征五号”发射,共同组合成“天宫”空间站近70吨的庞大体量。
而在“神舟十四号”任务接近尾声时,航天员们将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太空会师,在轨交接工作。届时,“天宫”空间站将长期保持有人状态,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将变得常态化,每半年都将有一批航天员进驻“天宫”,不断拓展我们对空间科学的新认识。
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同常态化的,是货运飞船任务。文昌航天发射场也会起飞定期航班——“天舟”货运飞船,它们将为空间站的运行源源不断地提供必要的资源。
“神舟十四号”任务接续了前两次任务的基础,将开启“天宫”空间站的新纪元,距地400公里高度的“天宫”空间站即将成型,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将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而我们也终将以此为跳板,在更加深邃的星空之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让我们期待稍后的“神舟十四号大红屏” ,祝本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的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